去中心化学习小组
Published in Peking Univercity, 2024
- 一种微信群构想, 力争解决课程民间群活跃度低, 信息量少的问题, 目前在小范围试运行.
- 显然多个学习小组取代大民间群是一个帕累托更优解.
人类简史中有提到, 黑猩猩的群体一般不超过几十个个体,而人类却能形成更大的社会。这可能和邓巴数字有关, 当群体超过150人左右时, 单纯依靠人际关系和熟人社会就无法维持了, 这时候需要虚构的故事, 共同的信仰或者制度来维系, 比如宗教, 国家, 货币等. 或许北大同学之间基于课程的交流沟通也存在一个阈值, 这个阈值显然远小于选课总人数.
1. 内容
- 以课程为单位, 同专业同学期课程归并为一个群, 10-20人为佳
- 群聊对应该群涵盖课程的集合, 体现在群名称
例如cv和vcl, hj博弈论和ll博弈论
2. 成员
- 群主由第一个问”谁来建个群”的人担任, 第一批群成员由在场讨论者组成.
- 所有新成员加入需要经过群内同意
- 新成员加入资格参考标准
- 和多位群成员熟悉
- 对群内容感兴趣, 可确保活跃度高
- 成员本人同意
可以以新成员的大群发言作参考
3. 成员守则
- 上课/课程ddl等课程对应学习时间保证活跃度
- 不转发群二维码
- 未经过群内讨论同意, 不在私聊以外的地方证明群的存在性
去中心化原则, 确保没有组织/人可以追踪所有的群, 将群的存在变成群成员的私有信念
0. 实践与结论
- 小组内的同学, 对小组外的所有选课同学形成信息壁垒 (当然有人开源资料那就不完全是了×)
- 几乎每个学习小组的同学课程综评都远高于平均, 数算A小组最突出 (当然这只是我所知的)
- 课程学习兼具广度与深度, 假如说同学们水平有参差, 那么影响群聊内容广度与深度的因素可能不同, 前者可能取决于人数, 后者可能取决于最强的同学
- 10人以下小组成员平均几个小时回一次消息, 20人左右的几乎秒回, 这说明小组信息量对人的吸引力可能存在一个阈值, 超过这个阈值, 同学们会非常愿意在这个群里发言
- 这是否与课程难度有关?
- 将群成员是否熟悉作为边构造一个图, 图的边数与群的活跃度有很强的相关性, 完全图当然最佳, 连通图是底线
- 这似乎依然存在一个阈值 $e = \Theta(n^{1+\epsilon})$, 博弈论和数算A的对比就尤为明显, 这两门课难度相对选课同学来说差不多, 人数也都是20人左右, 但是数算A的活跃度远高于博弈论(即便这两个小组效果都很好), 变量在于 $e$, 后者几乎是完全图, 前者更像星图
- 倘若一个课程存在多个学习小组, 不同小组可能因为群成员水平不同而产生信息差 (当然这不是当前很有必要思考的问题)
- 新角色? : 同时在两个群中的信息贩子
- 是否会合并?